11月1日,国家质检总局在官网公布了对汽车gps导航产品的质量抽查结果,本次共抽查了80家企业生产的80批次导航产品,约占全国生产企业总数的4/5,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6.2%,共发现有13批次不合格gps导航产品,且全部是“辐射骚扰”这一项不达标。据了解,根据环境保护部的部署,强制性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在2015年底出台,2016年实施。
车内污染成隐形杀手
随着汽车成为人们的常备工具,其舱内环境的健康环保程度也开始为业界所关注。在汽车里安装gps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,然而车载导航的辐射与手机类似,使用辐射骚扰、辐射干扰场强的不合格车载导航产品,其辐射强度相当于一部通话中的手机,长久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
除了辐射骚扰外,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也被认为是汽车业所面临的一大健康挑战。据了解,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皮革、纺织品、塑料配件、胶合剂等内装饰材料,它们散发出的苯、甲醛、二甲苯等有毒气体,对人体肝、肾、呼吸系统、造血器官、免疫功能等会造成严重危害。
据权威机构检测,目前市场上不少汽车车内有害物质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,尤其是一些中低档的汽车超标率更高。例如,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空气监测中心曾对200辆车进行检测,结果发现,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,近90%的汽车都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超标问题,而且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都在五六倍以上,其中新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最差。国外的一项研究测试更是表明,新车出厂后,车内有害气体浓度的挥发时间可持续6个月以上。
车内环境质量监管难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上述gps导航部分产品被查出不合格,但相关企业却无须承担相应责任。原因在于,我国目前尚无车内电磁辐射的强制标准,这次国家质检总局是依据gb9254-2008《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》和gb/t19392-2003《汽车gps导航系统通用规范》等标准的要求对gps进行检测,这些标准是国家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。
和车内“辐射骚扰”一样,针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,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3月联合发布了中国车内环境标准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》(下称《指南》),对车内空气中的苯、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污染物设置了浓度限值,并明确了采集检测样本的环境条件、方法与设备,但《指南》并非强制性法规,只是行业技术标准。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改善车内环境,车企必须进行生产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以及使用环保材料,这样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。这也导致了企业很少会主动在改善车内环境上下功夫。另外,新车出厂后,一般要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一段时间才能销售,这样不仅占用更多库房,也将减缓资金回流速度,再加上市场需求旺盛,很多新车从生产线直接就到消费者手里了。
期待出台强制标准
据了解,环境保护部将组织召开研讨会,对上述《指南》进行重点修订,目前已经在开展相关实验,标准修订的主要时间节点也初步确定。这一强制性标准的实施,意味着新车的车内空气质量如果不达标,将不能上市销售。
在国家暂未出台强制性标准之前,已经有市场竞争者在车内空气质量上迈出了领先一步。有专业网站围绕车内空气质量曾进行了一项业界调查,结果显示多数人已经对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危害有了一些基本认识,并在购车决策中会考虑这一因素。据悉,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已成为有些车企全系车型的标准配置。一旦发现这些污染物质,系统能立即自动关闭进气口,并促使车厢内洁净的空气进行重复循环,能有效保护驾乘者免受车外污染空气的侵害。
业内人士表示,针对强制性标准出台对车企的影响,强制性标准的颁布实施,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新标准给车企带来了一次技术设备升级的机会,也会增加新的卖点,但这也是挑战。强制性标准增加了控制污染物的种类并加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,企业需要技术攻关和资金投入。
本组稿件均由记者王珑采写